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党建工作  >  正文

党建工作

师者匠心永续 精神火种长明:刘云浦与中国科学教育传承之路

时间:2025-04-22    点击数:次    来源:

在以科学之光点亮民族希望的祖国大地上,教育先贤们用知识的经纬编织育人锦缎,以探索的脚步丈量真理的疆界,将师者精神融入每个时代的年轮。值此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让我们回溯刘云浦先生跨越世纪的求索之路,铭记科学精神的薪火相传,再续北洋人的华美篇章。

1922年考入厦门大学理科

192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年

1930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得美国加州大学科学硕士学位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1934年回国后,先后在多所知名大学任教,包括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等。

1948年任北洋大学化工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在天津大学化工系及化学系任教授兼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

主编全国统编教材《物理化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广泛用作高校教材,影响深远。

 

探微问道:科学报国的求索之路

1902年那个蝉鸣悠长的七月,江苏泰县桥头乡的刘云浦未曾料到,自己的命运将与国家科学振兴的命题紧密联结。少年时,"知识兴邦"的理念在父亲的竹编油灯下生根,1922年叩响厦门大学大门的那一刻,中国现代化学专业教育的光照进了他的人生。

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大化学系,刘云浦以"日则三省其身,夜则星辰为伴"的求学态度,在刘树杞等名师指导下完成学业。1927年留校任教的契机,让他首次触摸到教书育人的真谛。正是这段经历,奠定了他"科研当为国计民生服务,教育当以人格塑造为本"的终身信条。

1930年负笈重洋的抉择,不仅是个人学术生涯的飞跃,更是一次民族科学振兴的远征。在南加州理工学院盖茨化学研究所师从A.A.Noyes博士和H.T.Luses教授的四年间,他以每周工作80小时的惊人投入,在物理有机化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刘云浦修完博士学位,回国前向导师辞行,Noyes对刘云浦说:刘博士,你回国后一定要帮助振兴你的国家”,在此之前他婉拒国外的优渥邀约,毅然选择回国任教,即便飞机舷窗外是硝烟未散的故土。在战火绵延中,他携数十箱实验室器材辗转贵州湄潭,只为保存民族的科学火种。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将教室改造成化学实验室,用搪瓷缸和自制冷凝装置完成了一堂堂生动的实验课,这段传奇经历被学生们称为"移动的科学方舟"

润物无声:兴学铸魂的天大篇章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将刘云浦先生推向新的历史舞台。在刘云浦的关心支持下,天津大学化学系迎来了飞速发展,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编著的《物理化学》教材,六七十年代曾作为我国高校化工、轻工、冶金类专业的基础教材之一,被赞誉为全国化学界"描写微观世界的抒情诗"

在学术视野上,他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当元素周期表符号在天大校园广为传颂时,他已在实验室开展"烯烃水化反应"研究,为石油化工产业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刘云浦教授在科学领域不懈探索,在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然而,刘云浦先生最为深远的影响,深藏于他日复一日的育人细节中。他坚持每日清晨走进实验室,腰间别着那枚擦得锃亮的放大镜,仔细观察学生记录的数据;又或是站在黑板前,手持粉笔,或深或浅地在黑板上逐项讲解反应机理,将抽象的理论具象为生动的线条。正是这种立德树人的执着坚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天大教师潜心钻研、砥砺前行,鼓舞着他们以无畏的勇气攀登科研高峰,以深沉的热爱培育莘莘学子,使得北洋园内四季芬芳、桃李争艳,为我国的化学教育事业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薪火相传:精神永续的世纪之光

刘云浦教授扎根高等教育领域,默默奉献50余载,桃李满天下,众多学子在他的悉心培育下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闪耀于学术殿堂。198710月,鉴于刘云浦教授在化学研究与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中国化学会特授予其从事化学工作50周年荣誉证书,以资褒奖;1989年,天津大学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向其颁发了校内最高荣誉――金钥匙奖,这一奖项不仅是对他专业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教育理念和奉献精神的致敬;1990年,国务院为刘云浦教授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及荣誉证书,高度肯定了他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彰显了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尊重与关怀。

2013年金秋九月,刘云浦先生的后人刘进女士与刘智先生专程来访我校。他们怀着对先辈的敬意与传承之心,向学校档案馆捐赠了一批珍贵资料,其中包括刘云浦先生生前的照片、备课笔记手稿、学术论文手稿、文献阅读摘记,以及1933年至1965年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部分论文等共计24件珍贵档案史料。这些资料不仅完整地展现了刘云浦先生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更生动地体现了他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为我校化学学科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与历史价值。

刘云浦先生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在新一代天大人的不懈奋斗中绽放出新的光彩。化学系胡文平教授继承并发扬了刘云浦先生的交叉学科理念,带领团队在半导体材料领域深耕细作,成功开发出国际领先的半导体材料,为我国在该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续写了天大化学学科的辉煌篇章。

结语:百年征途的精神坐标

站在新百年的起点回望,刘云浦先生留给天大与中国的不仅是某项具体的学术成果,更是一份超越时空的精神遗产:那是在实验室烛光中书写的"情系家国"的师者誓言,是在硝烟弥漫中守护科学火种的坚韧执着,是在知识殿堂为后来者搭建的永恒阶梯。

正如校史馆展签所言:"金钥匙的每个齿痕,都镌刻着科学报国的传承密码。"这把钥匙,既是给历史的铭记,更是给未来的期许。当新一代天大人在合成生物学、碳中和材料等领域继续开拓,他们延续的不仅是刘云浦先生开创的学科血脉,更是先生"立学问道,答时代之问"的精神传承。

师者的光芒不因岁月湮灭,而是化作星辰闪耀在北洋的天空。在卫津路的晨曦暮霭中,在北洋园的化学实验室里,在人类求解科学奥秘的征程上,刘云浦先生的精神火种将永远闪耀如初。

 

撰稿人:理学院王海媛

地址:天津市津南区雅观路135号 邮编:300350

电话:022-27406577,27403637

天津大学理学院微信公众号

天津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制作  津ICP备05004358  津教备03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