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天津大学基础学科“成长伙伴”2024年国际暑期学校 ——化学与生物前沿讲座成功举办

时间:2024-09-04    点击数:次    来源:

为深入落实《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天津大学2023-2025年基础学科国际暑期学校建设规划》和《天津大学2023年度基础学科国际暑期学校工作方案》,重点依托化学双一流学科平台、侯德榜化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大学理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于2024年8月26–29日联合举办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化学与生物前沿讲座。该系列活动旨在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助力构建高质量基础学科化学和生命科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支撑。通过该系列活动,有望推动跨文化互动,拓宽青年学生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强化“大先生”引领,创设青年学生接触顶尖学者机会;鼓励创新性实践,搭建拔尖学生前沿学术探索平台。


讲座启动

8月26日上午8点,国际暑期学校在北洋园校区求实会堂B207报告厅和卫津路校区26教学楼B203报告厅同步正式开幕。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夏淑倩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总结并高度评价了两个学院去年联合举办的基础学科国际暑期学校,表达了学校对本期国际暑期学校的高度重视,并对同学们提出了具体要求。


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叶升在致辞中感谢各位顶尖学者为本科生带来的精彩报告,并对同学们寄予了殷切期望和嘱托。

 

精彩内容


       8月26日上午,美国休斯顿大学干细胞中心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教授兼主任Frank Mckeon教授在线上进行了题为“Stem Cell Cloning Technologies for Deconstructing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and Cancer”的英文讲座。同学们积极参与了发言提问环节,与Frank Mckeon教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针对讲座中的知识点及其他方面的疑惑,大家纷纷提出问题,Frank Mckeon教授逐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随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药理学系Nikolay Dokholyan教授以“NanoComputing Agents: Hacking Cellular Behavior”为题进行了线上英文讲座。接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Wei Xu教授也来带了学术前沿的相关报告。


8月27日上午8点,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分子神经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麦金农(Roderick MacKinnon)教授以“Electricity in Biology”为题进行了线上讲座。他从电流的产生讲到生物电,然后到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进而讲到离子传递和开关,用生动的漫画和动图以及绚丽的三维图片,从基本的物理和生物知识开始,以他自己的学术前沿贡献为止,并提出一些悬而未解的科学问题,结合当前的人工智能与电子科技,展望了这一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在讲座中,麦金农教授融合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学术思辨,有机结合了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生动有趣,精彩纷呈,仿佛在同学们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副绚丽迷人的画卷。


8月27日上午10点,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2023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2022年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凯利(Jeffery Kelly)教授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成因,阐述了如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稳态的特点,发现蛋白质的错误折叠和四聚体在致病机理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理设计,成功开发出Tafamidis这种用于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疾病的药物,造福了大量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

 

在每位学术大师讲座后,同学们都踊跃参与,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讨论。在互动交流中,麦金农教授提醒同学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坚持学习和研究。他特别提到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生物以及很多学科的研究要以化学为基础,同学们当前一定要打好化学的基础,才能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游刃有余。在谈到如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凯利教授分享了他早期职业生涯的经验:他常常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持续跨学科学习,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凯利教授特别强调,对学生而言,坚实的化学知识是青年学子们将来在生物、医药以及其他领域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打好理论基础,发现并追随自己的热情,不断坚持探索感兴趣的未知领域,深化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必将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性收获。两位大师谈到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经验,都一致表示,只有将科学研究当作兴趣爱好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获得满意的成果。

 

        8月27日下午,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应用化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牛志强教授,围绕锌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储能器件,微纳结构电极材料的设计与合成,以及柔性、可穿戴和智能储能器件的设计,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中,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展示了这些新型储能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前景。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新型储能技术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科研方向的兴趣。许多学生表示,本次讲座让他们对储能技术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并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更加努力。


        随后,天津大学理学院与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立强教授,开展了一场关于有机半导体材料与晶体管器件的讲座。他在讲座中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他在有机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研究经历,通过广泛阅读和持续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他得以在研究中获得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他还进一步鼓励学生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培养创新能力,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耕细作。



 

8月28日上午,理学院邀请了南开大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育教授进行了主题为“超分子合成构筑与组装功能”的讲座。他生动地讲解了超分子的专业知识,并以自己的学生为例,鼓励同学们要善于和敢于发现新物质的特殊性质。随后青海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青海省“千人计划”领军人才、省级自然科学化学工程学科带头人李海朝教授风趣幽默地为大家介绍了盐湖的资源潜能和基于浓盐体系构建微/纳米碳材料的可持续循环方案。

 


        当天下午,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树涛为大家带来了有关“仿生多尺度粘附界面材料”的讲座。在讲座过程中,他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如何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如何进行独创性发现,令同学们受益匪浅。王树涛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的图片让同学们领悟到仿生研究的过程:“为什么鸟儿的羽毛被撕开后可以很快恢复?”“松塔鳞片为什么湿度响应运动极慢?”这些仿生研究的例子为同学们打开了科研新思路。紧接着,由我校化工学院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刘昌俊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有关二氧化碳利用、催化剂创制的讲座,并为同学们现场展示了“纳米金制成的玫瑰花”,有关氧化铟系二氧化碳的加氢催化剂更是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和关注。


同一天,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了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华西第二医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贾大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获得者刘清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鲁林荣教授,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创始人、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基金部特等奖获得者高翔教授,在卫津路校区26教学楼B203报告厅为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们带来内容丰富的讲座和热烈的讨论交流。

 

8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唐功利教授为同学们做了有关“高活性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讲座。他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有关的研究,并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和插图向同学们介绍了生命过程小分子的工作原理和研究思路。之后中国化学会分子光子学与激发态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浪教授则为学生们进行了主题为“单分子层分子晶体与光电器件”的讲座。在讲座中,他环环相扣,从大家身边的电子设备引入,向大家介绍了单分子层分子晶体的研究、原理等。并以自己为例,与同学们分享科研路程中的趣事与心得,对同学们未来的科研大有裨益。

 

同学们仔细聆听,认真思考,踊跃提问,教授们更是在解答时耐心细致,将深奥复杂的学术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举例让同学们得以理解,并鼓励大家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天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金朝和副书记陈乐以及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涛从活动策划、志愿者动员和培训到会场管理与后勤帮助,都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充分指导和大力支持。理学院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马军安教授、理学院化学系主任杨辉教授对同学们如何确立学术志趣和选择科研方向分别进行了指导。理学院化学系马宁、张发光、王以轩、王光伟、王海媛、张瑞中和生命科学学院王生等老师积极参与,帮助同学们预习国外教授讲座内容和保障系列讲座的顺利进行。

 

经过三天多国内外顶尖学者们的专业讲座以及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天津大学基础学科“成长伙伴”2024年国际暑期学校——化学与生物前沿系列讲座在各位老师和志愿者们的努力工作下,迎来了圆满结束!通过本次国际暑期学校,来自天津大学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生以及其他学院的学生深入了解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大家直接对话,激发了对科研的热爱,拓宽了学术视野,树立了创新意识,开阔了创新思维,激发了新的思考角度。2024年国际暑期学校已经结束,但我们坚信,年轻学子们的精彩刚刚开始,怀着对化学和生物学的浓厚兴趣,他们即将从提出科学问题到方案设计、耐心求证、解决问题,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祝愿他们激发志趣、活化思想、克服能垒、不断跃迁,在学术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到达成功的彼岸!

 


地址:天津市津南区雅观路135号 邮编:300350

电话:022-27406577,27403637

天津大学理学院微信公众号

天津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制作  津ICP备05004358  津教备0316号